管理实践家

Good Luck To You!

廖衍明:使用日产训MTP搭建管理培训体系

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管理干部培养体系,而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培训课程体系。这个部分也是企业的培训管理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在大多数企业里面,培训课程是培训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组织的管理干部培训体系,最核心的问题并不是安排什么课程来上,而是要先有一个理论架构作为整个培训课程的结构。

第一个问题:谁来做?

这个理论架构不能是单纯站在人力资源的角度所说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什么这样说呢?人力资源的专家不都是教我们要用能力素质模型来做课程吗?理论上确实是这样,人力资源专家们说的也没错,但你能想象一个不懂采购的人,能建立采购部门的能力素质模型吗?你能想象一个一天销售都没干过的人,能建立起有效的销售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吗?我相信你知道这个答案是什么,而且即使一个人做过销售,就可以建立销售人员的能力素质模型吗?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决不能靠内部讨论、也不能靠人力资源部凭“我觉得哪个更好”来决定,必须要有真正懂管理的、兼具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家,才有资格为企业勾勒管理者的能力素质模型。其他意见可以作为对主框架的修补,而不是凭个人喜好就对专家的主框架指指点点(决定自己承担风险,改了框架没效果不怪专家的甲方除外)。

比依赖专家更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已经极为成熟的日产训MTP作为框架,毕竟70年历史、影响4亿管理者、无数行业和企业验证的可靠性,比任何一个个体的专家都要强。如果你觉得有其他框架比日产训MTP更好,也可以的,只要不是自己“设计出来”的就可以了。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培训管理者,一定要理智的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资源的组织者,“尊重专业”是职业化的基本素养。

第二个问题:怎么做?

日产训的MTP框架非常清晰,70年来保持稳定不变,就是六个模块:管理的基础、管理的流程、问题意识与改善、部属培育与启发、信赖关系的形成、实现良好的管理(也就是领导力)。市场上课程繁多,如果要用日产训MTP为框架,这六个模块就是纲,需要培训管理者根据课程的特征,精准的将所有的课题分类到这六个模块中。

其实企业的课来来回回就是那些市场上能采购到的通用课,比如时间管理,对于一个懂MTP的专家来说,显然就是属于“管理的流程”模块中的“计划”部分,至于有不同的老师会说“时间管理就是人生管理”这样无限延伸近乎扯淡的观点,但作为职业化的培训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我选这门课是要强化什么,一定是强化自己整个主框架中的某个部分。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些思维,很显然是属于“管理的基础”中的“科学的方法”中的“明确目的”的部分。而如果来了一门领导力的课程,从名字上来看,当然就是属于“实现良好的管理”中的“领导力”部分,但领导力这门课程一定要小心,因为大多数领导力的课程其实还是讲管理,所以需要培训管理者对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识别甚至解构,才能够知道把它归到MTP的哪个模块。

因此,如果要建立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首先不能是人力资源专家说了算,而是需要专攻管理培训的专家来定;而且管理专家也是不足以制定这个课程体系的,而是要根据企业确定选择哪个理论流派作为框架,而寻找这个理论流派的专家来参与制定,比如要以日产训MTP为纲,就必然需要精通日产训MTP的专家来参与制定,要不然根本无法确定各个单课和主框架之间的关系。

这样做出来的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就能够做到把所有市面上能采购到的各种课程,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之下,传递给管理者,有目的的强化各个模块。如果仅仅从实施培训而言,日产训版MTP六个单元逐个单元深化也可以做个1-2年,如果从真正的管理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大约可以做3-5年的整体成长。

结语

所谓“马无头,不成群;雁无头、不成队”,管理培训体系的质量,从选择谁来主导这一刻就确定了,最好是老板+HRD+真正的专家共同主导。如果按照很多企业的官僚主义干法,由培训主管来主导,走层层审批的路子,然后请老师来讲课,就等于病人给自己开了个方子,找老师来喂自己吃药,花钱买药容易,自己瞎开的方子吃下去有没有效,就只有吃的人自己知道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