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家

Good Luck To You!

廖衍明:三年回首,再看企业案例教学

三年前,在中欧商学院正式的体验了院校案例教学。发现这是一个对企业管理和领导人才发展来说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即使我作为一个已经做了16年培训师培训的职业讲师,要理解这个模式,也并不是那么的容易。这一路走来,从拜会慕凤丽教授和James,到为企业实施简单的案例教学活动,到为社会商业培训师开设案例撰写及案例教学的培训班,再到为企业建立案例中心,还参与了一篇毅伟案例的编撰工作并顺利发表,这里面得到了来自各个院校的老师的支持。这次魏小军教授相邀写一点心得,从身份上来说,我只是一名为企业服务的培训师,谈论案例教学显然离院校的深厚功力还相去甚远,但从服务企业的角度出发,我想还是值得认真的写一写我个人在这几年来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从笼统到升华,再从升华到落地的过程。

【笼统】

先讲讲笼统,案例教学这个名字很具有迷惑性,一看就会觉得是“用案例来教学”,正是因为对其目的、内涵、发展甚至对基本信息把握的不够完整,而导致我们很容易把这个“模式”理解为一种“手段”,甚至把写案例,理解为了写成功例子来提取经验

“如何用案例来教学”和“如何写一篇案例”是我在早期关注的重点,在玩美一号游艇会的支持下,我为游艇会的会员们举办了每月一次共6次的案例教学活动,每次使用了不同的案例,包括西北大学李纯青教授的《环意旅行社》系列案例以及关于永旺超市合伙人、得到等案例。

这个阶段,主要目的是体验正式使用长案例进行完整案例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使用其他老师撰写好的案例使用说明书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并不是案例使用说明书写得不好,而是每个老师的案例使用说明书背后包括了他个人授课的思路和理解,而且案例符合的对象还和游艇会的企业老板们不太一致。

在这个阶段,作为一个案例教学的初级探索者,锻炼了各种教学方式、各种课堂讨论方法穿插其中,试图靠近学员发言85%,老师讲授15%的比例。遇到了诸如如何保证学员言简意赅、如何将学员发言与板书和教具使用等行云流水的结合起来、如何精准有力的在有限的老师发言中让学员醍醐灌顶、如何让学员能够产生足够的收获感这样的问题。期间还在贵州烟草带领七八十位学员,撰写了应用于工作中的微案例,加深了对于案例撰写的认识,当然今天看起来还是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升华】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对于我而言虽然早期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指导,但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充分实践,对我后来升华自己对案例教学的理解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案例教学理解的升华,源于参加由毅伟商学院和中山大学在广州举办的培训班,这次由Paul Beamish主讲的案例教学活动,给我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首次接触到了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三部曲,从案例学习开始、到案例撰写、再到案例教学。

以前一直对高校从案例学习开始不以为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这是案例教学的根本所在,对学生而言,不会学怎么参与案例教学呢?对于教师而言,不知道学生会怎么学,如何设计案例教学呢?这段认识让我从此以后所有的案例教学分享,都会从案例学习开始,而不是怎么写案例。

毅伟的案例学习立方体也是在案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这个立方体真正的展示了为什么案例教学是一种“模式”而非“手段”。这个立方体,让我形成了案例教学必须贯穿人才成长周期的观念。有效的案例学习,并非把一个案例剖析得有多好,而是循序渐进的、持续培养管理者综合能力的过程,而这个“综合能力”的重点,通过立方体清晰的界定为陈述、概念、分析三个维度。也许把学员培养到轻松应对3-3-3型的案例,是一个老师的追求吧?

此后陆续走访了毅伟香港、江西财大、西南科大、同济大学、华东理工、湖南大学等多所院校拜会专家教授,参与包括潘善琳教授SPS案例沙盒教学,得到了魏小军、胡海波、朱国玮、李清海、宋结焱、王崇锋等教授悉心的指点,在这个阶段,我不再局限与撰写案例和案例教法,开始关注案例教学对企业管理人才的持续性影响,而不仅仅是课堂的影响。

期间又为多家企业推动了不下十余次的案例撰写与教学的培训班,而且以此理论理解为基石面向商业讲师召开了多轮案例撰写的培训班,为了避免自身的狭隘,还特意邀请了多位教授来我公司组织的培训班上对学员轮番讲学,这些组织神仙打架的经历,既升华了我的见识,也对我后来能够推出“管理Hello”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落地】

与神仙们交谈、看多了神仙打架,难免觉得自己也是神仙,要是把持不住,人就很容易飘起来。自己觉得自己懂得不少了,也偶尔能做些指点江山的事,但冷静下来会发现,案例教学的课在企业中讲得再好,为什么企业就是落地不下去呢?对案例教学的理解,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神仙打架让我的结构清晰了,加上又为伟业铝材、白云机场、建设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面向经销商、面向员工实施了多轮次的培训,其中最卓有成效的当属广州白云机场,把案例教学与“春风服务”深度结合,今天你去广州白云机场看到“春风服务”的背后,就有案例教学的一丝功劳。在公司的重点项目之下,配置人力用案例教学将各部门连接起来,把“春风服务”的观念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中,既有案例、又有教学、又有文化、又有业绩。

这些经历带来的对企业案例教学的反思是:企业的问题,原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用多种理论结合来解决。同样,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也不是仅用案例教学就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毅伟的立方体里面早就说过,理论要混合使用以解决问题。

在组织层面,如果这次案例教学培训班,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组织的一次培训,基本上100%不会有下文了。所以如果组织层面需要把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首先一定是像大学一样建立一个或实体或虚构的“案例中心”,只有组织架构上有这么个位置了,这个事情才能存活下去、才能有人关心、才能发展。至于发展的快慢,和资源有关,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位置,那就是必死无疑。

在技术层面,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必然是各种培养手段混合,案例教学有案例教学的位置,理论教学、实训中心、OJT、文化建设各有其作用,但这绝对不是随便找个人来讲讲混合式学习就能指望企业内部培训主管或培训师能混合起来的,混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模式、OJT和文化建设都有较深认识的专家才能混合,否则一堆山珍海味也会被混成难以下咽的猪食。同时还要深刻认识高级管理人才的成长规律,否则一堆山珍海味喂给婴儿吃最后也是吃出祸害。

在人才层面,仅凭外聘专家来做两三天的讲座,培养一批似懂非懂的外行,就想把企业案例教学工作做好,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不能有几个人扎扎实实的跟着实在的、有水平的老师把该学的东西学到,在企业里面留下几个人才,规划得再好的蓝图,少了顶梁柱也要倒。

反思这些东西是极其痛苦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理解这些问题,特别是要遇到不把案例当噱头,而真想做好案例教学的企业极其不容易。更难的是,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资格去对现有的各种案例教学实践品头论足。这种批判和反思的勇气不得不感谢大连理工大学的苏敬勤教授,作为给中国案例教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对我给予极大的鼓励,认同我所提出的企业案例教学与院校案例教学的不同,直接表达尊重我在企业中的经验。

这三年,仅仅是我学习成长历程中的一小段,案例教学其实也并非我的全部,但我想这段学习的心路历程和对企业实践的探索,作为点滴经验,总会对其他人有所裨益,感谢加拿大麦科文大学商学院魏小军院长给予表达的平台和机会,引发这段回忆,如有不合适之处还请阅读者海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