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课堂上会用一个问题测试学员:如果公司的员工出现大面积的迟到,以至于称为一个管理问题,你会怎么做?最多的回答是:制定规章制度。我接着问:基本上所有公司都有这样的规章制度吧?如果原来就有制度呢?答案往往是:罚钱。有些稍微人性化一些的学员会说:做思想工作。在我们遇到管理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管理者脑中能够冒出的解决方案是千篇一律的,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来来回回就是“奖励”、“处罚”、“做思想工作”三招。其实从原理层面来看,这三招真的是已经穷尽了人类的解决方案了,但如果能够以这三招为原则进行深度思考,其中可谓是变幻莫测,无穷无尽。
既然管理招式变化莫测,无穷无尽,为什么大家的解决方案却往往了无新意呢?在前面按的迟到问题上,对于回答罚钱的同学,我会追问:罚多少?同学们回答:罚10块。这个答案是很有意思的,今天的社会最低工资都已经2000多了,罚10元能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对于被罚的员工,他们甚至可能会想:让你扣10元吧,我想睡个懒觉。相当于花10元买了一个迟到的权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笑话:吐一口痰罚50,结果对方掏出100没得找,监督员说“那你就再吐一口痰吧”。只要略微冷静的思考一下,就知道这个措施是没用的,但很多人只是用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来安慰自己“我采取了措施了,说得过去了,有没有效果再说吧”。至于为什么找不到解决方案的第一个原因,我就不说得太明白了。
有的同学有创新思维,回答“奖励”,对于不迟到的给奖励。追问又来了:奖多少?显然奖个5元10元是没有意义的,你看看如果每天9点上班,董事长站在门口,9点以前来的每人奖5000元,9点以后来的一分钱不奖,你看大家还会不会迟到。当然有如此大手笔的投入,迟到的现象会被遏制,但这个建议抛出来估计第一时间会被拍死。理由很简单:不可行。所以找不到解决方案的第二个原因,就是追求可行。
难道解决方案不用可行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当我们在学习一门管理课程的时候,是否希望老师给我们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呢?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究竟是共性的方法还是个性的方法?显然是共性的,而每个学员面临的问题则是个性的,所以任何企图向老师学到“可行”的解决方法的思维都是错误的,有效率的学员会将学习的期望值调校到“我要将老师的方法用出效果来”,而不是“希望老师给我一个有效的方法”。
任何一个学员在课程中最多能够向老师学习到思路,包括管理者在探索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起点一定是思路。当我们提出迟到奖5000元的时候,显然这不是一个当真的方法,而是一个思路,如果你不苛求可行,你会发现如果真做到了,这个想法是有效的,只是我们的客观条件做不到而已。客观条件不允许怎么办?我们考虑一下,能不能奖励5元呢?当然这个刺激力度不够。5元没力度,5000元出不起,50元怎么样?好像可以考虑,但力度仍然不够,既然每天50元力度不够,那么我们做一个月1000元的全勤奖如何?如果每天都按时上班,月底就比有迟到的同事多1000元,看起来是不是可行多了。如果公司连50元都支持不了,只能支持10元的预算怎么办?给钱似乎没什么意思,不如我们公司提供安全早餐吧,如果早上9点以前来的同事,就有免费的早餐吃,10元标准的早餐绝对可以做到人人羡慕的豪华级,忍不住就要晒朋友圈。更重要的是,自己公司的早餐,安全性可以保证,比外面的早餐好多了。
方法是什么?方法是一个看似荒谬的思路和现实妥协的产物。何一个解决问题的想法,在刚刚冒出来的时候,肯定不能考虑太多的现实情况,如果在创意阶段就要考虑现实情况,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科幻小说了。正是因为大多数管理者在解决问题的创意阶段,就用可行来衡量思路,结果将思路都扼杀了。所以如果管理者希望在解决方案创新上有所突破的话,除了要积极推演以外,还要不断开拓思路。而参加各种管理课程学习的目的,也应该从向老师学方法技巧,转变为从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有没有新的、以前自己没有考虑过的思路,而不是不断评判老师的方法是对还是错,找方法是学生自己回到工作中的事,而不是老师在课堂现场的事。如果你希望老师给你“有效”或者“可行”的方法,只能请老师做咨询,甚至帮你做了,要不然没有哪个老师可以靠嘴巴解决企业的个性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