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家

Good Luck To You!

廖衍明:管理者为什么永远是救火队员

管理者要不要做救火队员?这是管理课程上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虽然大多数老师都在呼吁管理者不要做救火队员,但似乎永远改变不了管理者忙碌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死循环。在沟通式管理的现场课上,我们会鼓励学员带着问题来学习,这样当然比盲目的听效果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会发现同学们往往也希望解决问题。这本来并不是什么错误,但却成为了死循环的关键原因之一:迷信技巧。

我在课堂上问:我们为什么要解决问题呢?得到的朴实无华的答案是:因为有问题呀。这个答案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有问题当然要解决呀。但即使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呢?当然是会的。而且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会引发下一个新问题,这样周而复始的解决问题意义何在呢?这种基本假设决定了管理者不可能不是救火队员,因为在很多管理者的心中,自己已经是一个救火队员的存在了。

为了解决一个管理问题,当然需要有一个或者一套技巧。在课堂上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哪位同学有十年以上的体育运动经验?有的同学说:我打篮球。如果让一个接受了2年职业训练的选手和一个玩了10年的业余选手对抗,谁的胜算比较大?对体育运动稍有认识的同学都会知道,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为什么一个只接受了2年训练的人会比玩了10年的人厉害,其差距不仅仅在训练量。有的人会说。是因为这个职业选手的技巧更丰富,这种理解可以用打羽毛球来谈一谈,对于我们业余选手来说,羽毛球只要能接过去就已经成功了,而对于职业选手要求自己在任何一点接到球,保证球能够落到他需要落的任何一个点上。难道一个职业运动员搞定业余玩家还需要用复杂的技巧吗?

其实两者的差距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越是业余玩家越喜欢技巧,越是职业高手越重视基本功。技巧观念代表了管理者的短视,唯有突破短视,管理者才能摆脱救火队员的宿命。在中国,绝大多数管理者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管理基本功训练,都是从经验中走向成功,当时代发生变化时,忽然发现自己的管理技巧不顶用了,特别明显的就是培训市场从《80后员工管理》到《85后员工管理》,再改名成《新生代员工管理》,这种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充分反映出了管理者无法抓住管理的共性基本功,寄希望于“新的技巧”来解决“新的问题”,关于什么是管理的基本功,我们在后面再交流。

死循环关键原因之二:玄学思维。中国的管理学已经沦为玄学思维的舞台,除了充斥市场的帝王学、厚黑学和号称人性洞察的心理学之外,还习惯于用不可能做到的、神一样的标准来要求管理者,听起来是没错的,也值得持续修为,但持续修为和解决问题两者之间的交集实在太小,所以很多管理者一直在催眠自己:我在努力,未来会好的。

死循环关键原因之三:短效视角。除了强化基本功之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改变视角来摆脱救火队员宿命。从解决问题的短效视角,转变为寻找长效解决方案的视角。从长效思考问题并不会影响管理者采纳短效的解决方案,反而会通过短效解决方案的实施,给管理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反复斟酌和思考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