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家

Good Luck To You!

廖衍明:一竿子捅到管理操作的最高境界

我们此前探讨了管理者在技巧层面的思维,也探讨了管理者在机制层面的思维。大家都会明白,管理者把时间花在短效的技巧上,就会沦为救火队员;管理者把时间花在相对长效的机制上,经过管理经验的淬炼,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机制设计者。但机制是基于资源的,比如我们用按时来一次发5000元来激励员工不迟到,发钱的时候有效,激励一撤除,就无效了。有没有比机制更加长效,更加值得管理者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维度呢?答案是两个字:氛围。

有的人会想到“文化”,其实文化和氛围还真的有很大的不同,通常来说文化是挂在墙上的,表达我们希望变成那样,那是组织所向往的未来。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未来固然重要,当我们描绘出未来之后,现状和下一个台阶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氛围?有的人也许会说“积极的氛围”,这个描述是不够准确也不够有效的。氛围一定和一个速赢核心关键词有关——行为。比如:我们公司里每个人都抽烟,就有抽烟的氛围;公司里面每个人都问好,就有问好的氛围……氛围和文化的不同在于,氛围不需要高度提炼,不需要形而上,都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氛围就是群体自发出现的统一行为。

我走过数以千计的企业,遇到过数以万计的管理者,当他们告诉我公司管理有问题或者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说:你遇到的管理问题,其实就是工作氛围的问题。当组织内部大范围的出现一种管理者不希望看到的行为的时候,意味着组织中出现了管理者不要的氛围,管理者无力改变这种氛围的时候,就会觉得管理出了问题。而这种问题是复杂问题、是系统问题,不是依靠简单听一个管理课程、增加一点点管理技巧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管理者有另外一种看待问题的思维:组织变革。

好消息是:氛围既然能够形成,就能够改变。氛围本身无所谓好坏,氛围的生灭是遵循它特有规律的。三言两语要说明白氛围的规律不太容易,如果我给你10亿人民币——这对包括我在内的正常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了——再给你18个月的时间,要求你把它花完。当然,要求是改变全中国主流人群的消费习惯。你觉得能做到吗?恐怕不管从金额还是时间上,我们都没有信心。严格地说,是无论给我们多少钱和时间,我们恐怕都没有信心。但有一个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企业,它在氛围营造方面的手腕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经典,这个企业就是滴滴出行。

那时候它还叫做嘀嘀打车,人们还是习惯上街拦出租车,虽然出租车公司早就有了电话约车的服务,其实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愿意用。出于商业的考量,滴滴投入巨资开始培育这个市场,资本圈打通了,有钱很容易,但这笔钱怎么烧?首先要考虑把钱烧完后,要达到什么效果?从今天回头看,滴滴当年的目标非常精确和清晰,充分做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首先是对象的清晰:乘客和司机;其次是诉求的清晰:对司机当然就是用滴滴软件接单(安装只是一次性动作),对乘客当然就是出门之前先用滴滴约车。这两个目标就满足了我们对于氛围的定义:行为。

为了营造这个氛围,滴滴做了什么呢?无论对于司机还是乘客,滴滴都采用了貌似粗暴的烧钱大战补贴策略,从打车倒贴钱到限时免费到抵用券到折扣券,期间还尝试着加价失败,最终回归到比出租车略便宜,但忙时加价的定价模式。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套路,滴滴成功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改变了中国主流人群的出行习惯,创建了共享经济氛围,为后来共享单车及共享房间等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土壤。这就是一个从具体简单的行为入手,通过持续的政策引导和强化群体行为,最终形成氛围的实例,是一次组织氛围变革近乎完美的实践。

对于普通的管理者而言,面对管理问题时,往往难以将问题聚焦到某个关键行为上;同时也不愿意花心思去设计这样一套组织变革的套路,容易觉得太麻烦。在发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喜欢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加以遏制,期待通过一个简单的强调就能改变员工甚至群体的行为习惯。这种认知未免显得有点太简单化了。

与花10年研究技巧或花10年研究机制的管理者相比,如果管理者开始将自己的实践聚焦到氛围建设和组织变革上,10年之后,这位管理者一定会成为个中高手,这个方面的高手同时也是社会的稀缺人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