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管理者是好的管理者?大多数的人第一直觉都会觉得是用结果来考核,也就是说业绩好的管理者就是好的管理者,业绩不好的管理者就是不好的管理者。但当大家冷静下来以后,都会觉得这样的评价标准似乎有点不恰当。当年摩托罗拉倒闭的时候,联想、华为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堵着摩托罗拉的大门,出来一个签约一个,这样的盛况我相信未来一定会再出现……
一家公司都倒闭了,肯定不能说业绩好,为啥管理者却被抢着要?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公司的老板,制定了一个经营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经营目标没有完成,你是不是打算按照严格的契约模式把这个管理者炒掉?我相信如果真的是客观原因,大多数正常的企业老板是不会这样干的。
虽然世界500强的高管可以走马灯似的换,但这真不是中国企业可以盲目复制的,世界500强的高管和中国企业眼中的管理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严格意义上说是经营决策者,而不是一个内部工作组织推进者。一个经营决策者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内,无法通过决策挽回局面,说明知识结构、经验结构各方面与公司不匹配,换掉他们对公司的管理影响不大,当董事会需要改方向的时候当然要换船长,但没必要把大副、二副和水手都换掉吧?
业绩是经营的结果,管理只不过是经营的一部分,所以单纯用业绩来衡量管理者好不好显然是不够公允的。但不用业绩来衡量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又是不可接受的,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区分管理和经营,在责任划定清楚以后,才能更好的甄别和使用管理人才。经营和管理应该如何区分呢?职业经理人可以理解为雇佣军,老板让你带着队伍去打谁,你就得去打,如果雇佣军和老板讨论道义上的问题,质疑老板的方向,这个雇佣军就太不职业了,该被直接干掉。就像职业杀手,只解决目标,不问对错。
如果老板指示职业经理人进入一个行业,进入之后发现这个行业本身出现了问题,导致业绩不佳,这时候可以初步定性为是战略决策失误而不是管理失败,这个责任当然在老板身上。但同时要将管理者的工作成效与同行对比,如果在一个下滑的行业中,这个公司下滑得比同行要快,职业经理人显然不能逃脱干系。在一个上升的行业中,公司的业绩增幅比同行要低,即使业绩再好,这个职业经理人也应该受到惩罚。战略决策责任由老板承担,管理责任由职业经理人承担。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带着团队把工作往前推。在同等的资源之下,推动得更快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水平较高,反之水平较低。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带着团队,通过团队拿结果是管理者的基本素养,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担任秘书长之前就有一个习惯,他宁可花1个多小时指导别人做事,也不愿意亲自动手花10分钟帮别人做事。如果一个管理者习惯自己做事情,即使业绩再好,最多也只是一个高级业务人员。
二是把工作往前推,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工作习惯和工作节奏,这种工作节奏决定了这个人是拖沓还是即时反应。我见过的优秀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当日事当日毕、信息即回、积极主动推进事务,只要没有这些习惯的管理者,基本上事情会出漏子。35岁以上的管理者,工作节奏几乎已经定型难以改变。所以我极度注重年轻管理者的管理习惯培养,这些决定了他们的未来,事实上这些习惯我觉得想成为管理者的人应该在25岁以前就开始接受密集训练。
当然,虽然管理是一项可锻炼的作业技能,但完全用作业技能来评估管理者也是不合理的。毕竟管理者应当具有一定的经营思维,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承担风险的意识,应该和老板、企业同生死、共命运、讲道义。所以必须要有结果作为衡量标准,确保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投入度。但是缺少技能意识,盲目的谈结果,说白了就是不懂怎么培养管理者,只会打鸡血。单纯用结果筛选人才,会导致准优秀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