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系统的学习管理,有时候不能忘记管理的起源。虽然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很好、很丰富、很专业的管理实践,但从西方管理学来说,我们需要观察从近代管理到现代管理的一系列代表人物,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就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勒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泰勒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
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勒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任务:
1. 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2.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3. 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4. 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科学管理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
以上是从网络摘录的关于泰勒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泰勒的管理思想在中国至今都一直被误解、被轻视,虽然作为管理学的真知灼见,在实操层面几乎所有的岗位都在朝泰勒预言的方向发展,但大多数的管理者看不到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大多数人甚至完全都不知道泰勒的存在。在知道泰勒的人群中,对泰勒最大的误解主要两个方面,正是因为这些误区的产生,导致无法发挥科学管理的威力。
1. 认为泰勒不讲人性。这是最大的理解误区,只看到前面的1和2。
2. 认为科学管理仅仅适用于生产管理。
在中国很多的管理者总是本能的将自己与“工人”划分界限,倾向于否认自己在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当我们把自己的工作艺术化、创意化和神秘化之后,会显得更有价值感,但同时也使得组织的经验无法传承。比如关于管理是一项技术还是艺术的争论,以及销售是一项技术还是艺术的争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一切的艺术,都是以技术的熟练为前提的。
要接受自己常年认为需要“聪明才智”才能完成的工作,其实是遵循一个毫无创意的普遍规律的,这确实需要勇气,这让很多已经功成名就的人瞬间失去成就感。而且自己依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一旦总结出来别人用一个套路就学会了,也让很多人失去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可能不太愿意承认。
行政管理者把自己与生产管理者切割开的同时,有两个历史原因:一是极少的观念陈旧的管理者,还是以官本位的思维看待管理工作,把所有责任推给下属,用威逼的方式要求下属完成工作,这种思维确实和科学管理背道而驰;另一种是管理者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几乎所有的现代管理理论最早都是服务于制造业,然后从制造业改造而来。
我给所有希望提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提建议时,都是鼓励他们回归生产管理,从生产管理的角度开始观察管理、学习管理是管理者成长的一条捷径。比如科学管理精神从生产制造领域发源,深度影响着包括几乎一切服务业、工程业以及销售领域,我相信制造、服务和工程加上销售应该已经覆盖了我们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行业了。
泰勒给我们带来的贡献是,将一切看来艺术化的工作都转化为可学习的技能,从原来极度依赖个体天赋的状态,进入了人人皆可完美从事任何工作的阶段,通过去除无效动作,强化有效动作,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