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几个快节奏城市,一个人23岁大学毕业,最好在30岁以前就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进入退休状态,至于35岁以后还要出来找工作,已经是一个相对不可能的事情了。今天和几位加拿大的成功华人企业家在一起聊天,谈到在加拿大年轻人30岁才刚刚开始,一路慢慢上升到50岁,然后进入退休,一切节奏都是缓慢的,渐进的。言辞之中对于中国的高速发展有很多惊讶、佩服。
但35岁以后的“老员工”真的没有价值吗?年龄歧视背后可能会折射出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年轻人的价值在于生长在新环境、适合新市场、拥有新技术、更有冲劲、工作起来没有家庭等负担……这些优势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中青年员工的价值在于拥有更好的经验,其中包括人际经验、面对复杂环境时的经验。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讲究快速迭代,这使得犯错成为可能。而在品质管理中追求的“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精神,会受到影响。速赢也是一个不追求尽善尽美的流派,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做得很专业,“不过度追求尽善尽美”是面对客户经营需要时做出的选择。当企业发展到不同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不同品质的产品。这个时候,经验就发挥了作用。
如果一个组织过于看重年轻化,意味着这个组织乃至这个社会,满足于提供应用级的、勉强够用的、低品质的服务产品。只不过通过缩短产品寿命、不断产生新的产品,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但新产品虽然功能有所创新,品质仍然有问题,这种发展模式被命名为野蛮生长。
野蛮生长是没错的,但如果一直野蛮就有问题了,随着年龄歧视的深化,慢慢可能会发现组织失去了把事情做好的能力,留下来只有丰富的创意、三分钟热血和低质量的产品。没有人去搞研究,其实是没有人有能力搞深度研究,35岁被干掉的人处在中年焦虑中,如果不赶快斜杠,连生活都成问题,哪里有时间去搞研究呢?35岁以前的人经验都还积累的不够,哪里有能力搞研究呢?
但社会的问题不需要我们过度焦虑,这个“社会危机”的说法,也难免有些杞人忧天。天是不会塌下来的,这辈子听过最有力量的话之一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今天中国的年龄歧视,恰恰是对过去资历社会的反击,年龄歧视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过去歧视年轻人,现在歧视中年人而已。如果中年歧视会带来问题,十几年之后,社会又会自我修复,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找到一个平衡。
这个过程中有人得益,有人受伤。相对稳定的是50岁以上的人群,已经完成了安身立命;最伤神的是35-50岁的人群,前路漫漫一片迷茫;最绝望的是30岁以下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表面上看是年轻人春风得意,其实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而且要不可避免的走向35岁。这三个年龄段没有一个得益者。
真正的得益者是谁?看看是谁在啃最甜的甘蔗,就是谁了。如果你要成为得益者,最佳路径也许就是尽快加入啃甘蔗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