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践家

Good Luck To You!

廖衍明:死磕自己,放过孩子

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想赚钱,就做儿童或青少年教育就可以了。因为家长的焦虑会成为你源源不断地提款机,他们想塑造自己孩子,成为自己前所未见过的那个模样……即使他并不知道这个模样是否真实存在。

 

继承与调整是主旋律

我不惮于坦言我并不懂教育孩子,这是因为教育的成功标准并没有谁确立下来。在我们这样的一个阶层中,绝大多数人的道德素养都是相近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损人利己、消极偷懒的坏习惯,在生活中也有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当然也有好习惯。这些习惯构成的整体素养,恐怕不是我们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子女会以父母为基准对自己进行调整,有的是调高、有的是调低……后来随着成长,加入了社会的影响,又通过进一步调整形成子女自己的素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希望做到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影子,变成与我们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人?瞬间改变成一个他没接触过的阶层的水平,可能性有多大呢?我没有资格给大家答案,大家自己思考就可以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只希望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基本习性中良好的那一部分,剥离了机遇的那一部分,成为我孩子的基础。我想回答的问题是:如果我的孩子一辈子并没有遇到很好的机遇,他会变成怎样的一个人?

 

塑造自我,影响孩子

如果父母足够清醒,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塑造过程中有极强的无力感。当然有少数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很优秀,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自觉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会发现,一个原来“不够自觉”的孩子,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忽然就“自觉了”,因为他想通了些什么。而这种改变是随机和不可控制的。

所以从我的观点来看,“塑造孩子”这个路径应该成功率是不大的。不塑造孩子就意味着要做一个消极的父母吗?我个人对孩子塑造过程的假设就是:子女的素养是根据父母的示范和社会的示范自己调整出来的。而社会的示范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控的,我们不可能为了孩子的“安全”,把孩子变成一个笼子里的人,父母的示范作用应该是一个可控的关键因素。

要发挥父母示范的力量,需要有完善自我、加强陪伴这两个要素,在我个人看来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我们不能保证孩子不迟到,但我们可以保证自己不迟到;我们不能保证孩子讲卫生,但我们可以保证自己讲卫生;我们不能保证孩子讲诚信,但我们可以保证自己讲诚信……塑造自我比塑造孩子更重要。

塑造自我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的,所以会寄希望于用一些技巧去塑造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能够塑造别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虎爸虎妈们为什么可以将孩子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其前提并不在于虎爸虎妈的教育方式,而在于他们本身就是虎爸虎妈。如果父母本身并不具备这样的信念、素养和特质,将教育视为用一些技巧去有效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塑造孩子的未来,恐怕落空是大概率事件。

 

高质量的陪伴

不仅仅要我们做到,还要让孩子看到;不仅要让孩子看到,还要让孩子感知到。所以很多亲子课要父母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你不说,小一点的孩子是感知不到的。如果你是一个有计划性的人,在你示范出了计划性之后,告知孩子“爸爸/妈妈做什么都是有计划的”、“做事之前爸爸/妈妈都会这样做的……”

如果缺少了这种暗示和引导,做再多的示范,孩子可能也会觉得是应该的而无法被影响吧?也许这也解释了高质量陪伴与低质量陪伴的差异,我自己为了提高陪伴的质量,常用的就是用自己的示范,对孩子进行提示。

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你可以养成孩子的习惯、塑造孩子的价值观、确立孩子的自我身份认同发现孩子的成长动力源甚至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你可以用马斯洛也可以用NLP理解层次模型,我会倾向于用马斯洛为主原则,用NLP来帮助理解,毕竟它历史更长更可靠。

你还可以使用学习力的培育方法,也可以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提升孩子学习效果表现的指导原则,我会倾向于后者,理由还是历史更长更可靠。在布鲁姆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还可以用各种教学技术,比如PBL、思维导图、训练设计来开展陪伴活动,这些都是提高效率的值得借鉴的应用。

而结语是: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认识,而陷入了后面这些教学技术,真的能提高孩子获得你要的成功的概率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0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